个人简介:
朱廷朴,中国花卉协会绿化观赏苗木分会副秘书长、成都市花卉协会会长。
主要事迹:
朱廷朴
从阿姆斯特丹飞往杭州的班机刚刚落地,经过十余小时的飞行,以及繁琐的入境检查之后,朱廷朴推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走出机场。机场外是十月浓烈的阳光,通宵飞行以及倒时差的不适感,让朱廷朴显得有些疲惫。寒暄之后,朱总随我坐上开往长兴的车,奔赴又一场会议。两个小时的车程,我问朱廷朴,是不是先休息,采访的事等晚上再说?朱总笑言,没事没事,我精神还好,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。
于是,从宏观到微观,从战略到技术,朱廷朴向我讲解了园林绿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,以及面对困境和机遇,从业者应该何去何从。在采访的最后,当朱廷朴高声吟诵起陆游的诗,“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。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。”我看到一个精神矍铄,激情昂扬的诗人,奔驰于祖国河山、世界多地,为心中的园林绿化事业,倾注了一腔热血。
各地要有各具特色的规划,共同组成美丽中国
生产应该根据市场来决定,现在的市场,我们的绿化观赏苗木主要服务于城镇化建设和生态、房地产项目,所以我们先要抬头来看国家的顶层设计。国家的顶层设计是美丽中国,所谓美丽中国的组成,是由各个地方的美丽组成的,如果没有美丽杭州、美丽成都、美丽河南、美丽山东……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。现在,各地政府都在围绕美丽中国的主题做当地的中长期规划。
那么何为美丽?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概括,千姿百态,五彩缤纷。今年,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专门谈到了“各具特色”,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。各个地方,要根据当地的山水地貌、人文历史、区域和民族的特色建筑、乡土植物等几个方面,来综合打造,体现出地方独一无二的特色。比如我们成都,就提出了“增花添彩”和“花重锦官城”的关键词,如何围绕这个主题打造?就需要深入地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,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成都独有的特色。唐朝的时候,成都很繁华,杜甫曾经写过一首《春夜喜雨》,里面有一句:“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”。意思当时的蓉城到处都是花,雨过后,花被雨水打湿,纷纷垂下羞涩的头,显得妩媚无比。宋朝时陆游到成都,写下了《梅花绝句》:“当年走马锦城西,曾为梅花醉似泥。二十里中香不断,青羊宫至浣花溪。”根据这些文学的记载,我们就能够了解当年的历史,再围绕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,重现四川成都历史上的繁华亮点。这就是四川成都城镇化建设的5--10年中长期规划。
那么“增花添彩”,要增什么花?今后,如陆游诗歌中所写的二十里路香不断的梅花大道,一定会被打造出来。像芙蓉花、梅花、紫薇等在历史上有典故的品种和市树银杏、省花杜鹃、省树桢楠就会是成都建设的主打品种。所以,从顶层设计到地方特色清楚了,作为苗木生产企业,你选择的品种也就出来了。要去什么,留什么,发展什么就很清楚了。
市场在分化,精品化是趋势
就整个苗木产业的趋势来讲,大宗的、单色的,中、大乔,目前市场储存量很大的品种,它的出路会很小。因为全国有两千万亩左右的苗木,要消化掉是很困难的。虽然各个地方政府也有中长期的规划,但是每年拿出来的钱是有限的,所以一下子把这么多库存消化掉,是很不现实的。由于市场变化了,所以在地产品的分化就比较大了,像花灌木,开花、观叶的乔木一它的市场前景就比较好。
那么苗企应该做何调整呢?绿化观赏苗木和花卉不一样,它有一个比较长的生长周期,你要适应市场需求有一个过程,要调整也有一个过程,要淘汰老品种、选择性品种都有一个过程。但是,是不是那些库存量大的老品种都没有出路呢?我认为绿色苗木始终是产业的主力,是园林的底色。只要符合市场的商品规格要求,始终走商品标准化的道路,是会有出路的。
比如说苗木的精品化就是一个趋势。精品化可以从造型、修剪、编制等方面入手,把原本普通的品种打造出独有的特色。我刚从国外回来,考察了欧洲的很多苗圃,看得非常清楚的一点是,他们的苗圃并不都是中乔大乔,并不都是适应政府城镇化建设需求的东西。而是有大量的花灌木、小乔木、观赏植物,这些都是符合欧洲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的产品。因为他们的居住环境更我们完全不一样,是低层建筑,前后都有花园,可以自己动手来种植物。所以他们的小乔木用来造型,迷你化,小型化,容器化。这在未来的中国,也会是一个方面的趋势。
家庭消费将逐步崛起
绿化观赏苗木产业今后大的出路,还应该看见大众消费,进入家庭,这点非常重要。以前都是考虑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需要,家庭消费做得比较少,而今后,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观赏植物的家庭消费需求逐步显现。为适应家庭消费的市场需求,我们的苗木就要做相应的调整。首先就从品种上,要适应家庭的种植环境,此外,商品标准,以及它的姿态、观赏性等,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。
但需要强调的是,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是有距离的,盲目跟风绝对不行。比如发达国家的花园中心,在我国就可能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方会繁荣,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国情不一样。国外因为人口很分散,花园中心建在郊区,是为了满足上班族在休息日集中采购的需求,因为花园中心离城市有一定距离,它的运营成本比较低,产品也有足够的空间展示。而我们国家人口密度很大,而观赏植物和花卉的终端市场,就是分布在菜市场、街角的小型花店,因为规模小,相对费用高、又不能展示太多品种,所以还很薄弱,对引导消费的作用也很有限。因此,我们应该对终端的市场细胞--花店进行扶壮,对花卉和观赏植物的批发环节的下游进行扶持,提供下游的服务,才能使它逐步扩大,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。
苗圃应该做何调整
首先要判断基地里的哪些东西是适合目前以及未来的市场需求的,哪些是不适合的。可以从品种、规格两个方面做判断。不适合市场需求的苗木要坚决淘汰掉、处理掉,以腾出土地和资金。然后,要在生产上做调整。第一是要调整株行距,以适应苗木的生长周期,给它留足空间。如果不做调整,米径长粗了,但是冠幅缩小了,就不符合市场需求,就卖不出去。要始终保持苗木观赏性的姿态,相对应的米径要有相对应的冠幅,这一条非常重要。第二就是精品化。通过修剪、造型等手段,将苗木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精品,增加它的市场价值。第三是容器化。让苗木365天都能够销售,并且全冠,不管栽到哪个地方,都没有问题。
另外,可以适当引进开花、观叶、观枝、芳香型的树种,引进适应当地生产的乡土树种。要特别强调一点,要引进新品种,一定要先做试种。我们行业一个关键的痛点,就是大部分引进的树种都不试种,并且没有找到最科学的生产管理的方式。专业化的苗圃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低成本、高品质、短时间。你做到这三条以后,才能比同行有竞争力。而要达到这三条,就需要一个量化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,通过大规模的试种、大量的对比试验来总结出一套生产技术管理规程,以此来指导生产。在这一点上,不要说广大的中小型苗圃,国内的很多大型苗企甚至上市公司,做得都很不够。
第三,要调整商品规格,让单个产品的规格系列化。比如种桂花,既要有桂花球,也要有中等分支点的景观树,以及两米以上分支点的行道树等等。这样,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,提供相对应规格的产品。
总结来说,面对全国2千万亩左右如此庞大的绿化观赏苗木产业,要想顺应新常态潮流,脱颖而出,没有壮士断臂的勇气是难以实现的。要贯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各地方建设的具体需求,找到未来市场需求的品种和规格,同时,要从盲目跟风和低级培育管理方式中解放出来,逐步向科学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转型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苗木产业才能度过难关,向健康的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。
推荐阅读:
bb电子游戏app下载|高先觉:让南非花木生根重庆
倾力发展林果业 争当致富领头人
花木丛中创新业的客家女人
徐玲:CBD“绿化女王”